在看完比较虐的悲剧后,一般人都会下意识地去寻找同类型但结局更美好的作品,以求治愈。《食灵•零》完结后我也这么做了,结果没有找到相似的治愈系,但翻到了一部更悲更虐的作品,《浪客剑心•追忆篇》。
虽然内容不具可比性,但两者在创作上却惊人地相似——
1)某部漫画的前传。
2)某个配角专有的舞台。
3)结局都是亲手杀死最爱之人。
4)观众预先已经知道了结局并且做好了心理准备。
如果在脚本、分镜、画面等方面比较的话,对食灵来说未免太不公平,但是在“表现手法”上,可以说各有千秋。食灵在捧配角这一点甚至做得更出色——1、2两话反动画常识的情节发展完全都是为了衬托黄泉,而且又将百合爱作为卖点。
然而即使如此,走极端路线、用12话篇幅来塑造一个角色的食灵还是让人感到有所遗憾。因为,对于观众来说,感情最容易动摇的时刻并不是“亲手杀死最爱
之时”,而是“亲手杀死最爱
之后”。
“亲手杀死最爱之时”的确是全剧的高潮,但这一高潮需要铺垫。如果没有任何铺垫和暗示,起到的效果就只有食灵1、2两话带来的那种惊讶感而已,能吸引眼球但不适合收尾,所以铺垫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铺垫存在的情况下,别说是漫画改编的作品,即使是原创作品,也同样会让剧情走向泄露——
观众当然不会知道结局,但是他们会因铺垫的作用而产生不安、焦虑、担忧的心情,从而将角色的死亡或者说BAD ENDING纳入考虑范围,并且下意识地做好心理准备。对于改编作品来说,那层心理准备还要厚实得多,因为观众基本不会抱有“她会活下来”之类的幻想。
因此,尽管食灵在细节上做得很足,例如最后一刺之前走马灯一样的回忆、名字的呼唤、刺中后的摸头、流泪、以及神乐的歇斯底里。但是这些细节作为塑造高潮的表现手法,黄泉之死的一部分,是早已被“察觉”到的,煽情效果会被观众的心理防线大大削弱。更糟的是,这个高潮刚一结束,2年后那个“没有真•谏山黄泉的漫画世界”就猛地冲了进来,连回味叹息的时间都不给观众。
相比之下,“亲手杀死最爱之后”,是完全不同的。
武士在决斗结束后最为松懈,观众亦是如此。
《追忆篇》在雪代巴闭上眼睛后,花了9分16秒让观众的心情平静下来。
在这段时间里,剑心接受了巴的死亡,选择了未来的目标,随着悠扬的背景音乐,OVA中各个角色的后事被逐一交代,时代更迭,演职员表列出。在此期间,剑心一直都围着巴的那条围巾,而随着围巾一同出现的巴的幻象似乎也在告诉观众,她有好好守护自己的所爱。最后,字幕打出——“在幕末,有一位名为‘拔刀斋’的剑客……”
到此为止,一切正常。
随着高潮的落幕,观众也说服了自己:“雪代巴不得不死,否则接不上漫画,情节发展不了。而且这本来就是不可能的,巴的灵魂也一直守护着剑心,况且剑心的内心深处有一块地方是一直独为巴所有的,这就足够了。”
但接下来,画面突然转到了这里:
在观众终于接受了剑心亲手杀死雪代巴的事实后,《追忆篇》毫无征兆地回到了最初的地点,这是与第一话开头完全重叠的视觉冲击,比古清十郎的台词再一次响起,最重要的是——这一切完全出乎意料,但却又全都在情理之中。
大概没有人想到剑心会用这种方式来祭奠巴,也没有人会在动画行将结束的时候为“剑心祭奠巴”这种事情建立起任何心理防线,所以,才会在没有准备流泪的时候泪流满面。
这是感情被击碎的结果。
抛开“杀死最爱”不谈,类似拿高潮当幌子、松懈时捅一刀的还有很多——
例如《银色永生》,玛姬那封六年后才寄到的信。
《吸血鬼猎人D》里,城堡倒塌后才升起的飞船。
《废弃公主》里,帕西菲卡恢复记忆后对着洗澡牌的哭泣。
等等等等。
30分钟后、2天后、2年后、5年后、10年后、12000年后,无论哪个也好,放演职员表之前之后也好,在时间流逝——无论是现实还是动画中——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让观众松懈,从而在最好的时候给出一个最能引起共鸣但是却让人完全无防备的情节,一刀砍碎观众小心翼翼保护着的“幸福的感觉”。
大概这就是经典与优秀的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