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帮助
  • 5017阅读
  • 53回复

[仙女星座]有人看过那本《狼图腾》没有,这就是一本不学无术的混子写给不求上进的傻子看的育儿读物呀!

楼层直达
级别: 侠客
注册时间:
2003-08-29
在线时间:
2小时
发帖:
451
只看该作者 45楼 发表于: 2005-09-08
感叹啊!现在中国一部分要么崇拜美国到五体投地,要么崇拜元首到五体投地,还有崇拜二战日本人的!都想改造中国人!

改造万岁!
级别: 版主
注册时间:
2002-10-25
在线时间:
250小时
发帖:
25182
只看该作者 46楼 发表于: 2005-09-08
引用
最初由 落下 发布

准确的说应该是灭北宋。

绍兴年的议和南宋已经对金称臣,所以从法理上说,金是“正统”,很诡异啊。

引用
那方面势均力敌了?军事?文化?经济?在军事上,宋的重文轻武就著定它的积弱.但是就这么一个重文的王朝,也出了一个岳飞.评论金和宋,势均力敌这个词只能用在军事上,至于文化和经济?不提也罢!游牧民族永远是文明的破坏者,就这么简单!

辽国的“中国化”进行了二百一十年,直到灭亡也没有根除部落联盟皇权被后权和族权掣肘的矛盾,内讧内耗永远都是一个国家最危险的敌人。民族分制在理论上可以消弭不同发展阶段的民族间的摩擦。从后果上看,这种对最先进民族和最落后民族间的差距几近放任的管制只能不断加深一个大型国家的离心力,于是就有女真诸部一旦起事,辽国立时崩解,对契丹积怨已久或者有自立倾向的诸民族不是倒戈女真阵营就是占山为王不再奉辽为正朔。我认为这可以部分理解阿骨打为何用两千五百人就可以一战即溃辽国三十万大军。后来辽宗室耶律大石西走建国,后来“事隔十年,西域人仍思之”(耶律楚才)可见他是做过一些工作。顺便说一句,这位耶律楚才君对蒙古贵族的原始人作派很反感,也是他阻止了蒙古人将中原变成牧场的构想。
宋朝的问题很复杂,越说越不得要领。分阶段的说,太祖赵匡胤奉行的是仁治但不是文治,他的确是对武将权力进行过拆解,但不能说他没有远见,五代十国武人为祸的惨象不但是皇帝的宝座可以感受到,士大夫和普通的农民对此都有切身的认识,因此抑制跋扈的军人是全国上下的共识,只是他们已经不知道“势易时移”。赵匡胤从来不和儒生谈什么理啊道啊,反而经常亲自过问缫丝生产官员是否尽职,并对不专业的官员亲自免职。也曾下令斩一颗契丹首者得丝绢二十五匹。至于说为什么最后会是这样的结果……


引用
首先关于王朝国家甚至群落强弱与否的讨论本身存在歧义……无论哪一部史书在评价文明或者国家的时候都无不例举其人文、建制、户籍与产能为凭,当然绝大多数时候包括疆域……这也是少数短暂而富破坏性的游牧民族能一窥史籍的机会点……游牧民族的强盛源于冷兵器时代身体力行的作战方式和全民个体战斗力的凶悍,当然倘无农耕文明长治久安所致的颓靡风尚其赫赫勋功亦不易为。这一点上古史首推为宋……然而就文明国家全局而言,游牧民族政权在第一代奢侈一把之后是否仍有所谓积极意义……元代人种官定优劣四等,而依职业又分为十:一官二兵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农九儒十丐,可见儒士,书生尚不及饲犬殖鹰之辈,学术、文明更无可言……而自金开始,黄河以北良田尽归兵户(即女真官军户口),熟悉耕作技巧的汉农占田十不及一。兵户之田,或荒或猎,殆不出粱………中国古代粮产,至晚唐尚且南不及北,而迄至五代两宋,便是南粮北输,天下仰于苏湖,牧民之不熟农,不务生产并无优势……元承辽金旧制,官必亲,田必封,蒙人不知生财乃赖于回回以贷利自养……如果蒙古人其时扫平欧洲,恐怕西欧的兴盛也将不能指望……即便苏里曼登上了维也纳的王座,也只是如今的发达国家少了一个而已……另,蒙古匈奴之强类似加洛林王朝的短暂兴起,多凭一人一代或几代的作为,无机制无体统。他们的向心力更像是个人崇拜,核心人物的去逝将使得部族无以为继,我想这应该是霸王哆啦前文的意思……

最早提出总体战概念的是克劳塞维茨吧?但孙武子的理论也有少少总体战的概念。先政治后军事,国君必须与国民取得一致。这一点游牧民族有先天的优势,他们的“政治”结构非常简单,首领既是父性组长也是政治领袖,高动员性,全体的参与性。这都能让人口经济能力和装备水平都处于劣势的游牧民族在短时间内握成一个有力的拳头。反观农耕性的国家,尤其是大国如宋,皇权与国民必须依赖庞大的官僚体系发生关系。不可能全民皆兵,因为生产更为重要,所以要选择征兵制和募兵制,在当时制度和客观条件都有限制的情况下征兵制和现在大不相同,唐朝的府兵制度和明朝的卫所制度最后都被证明失败了。病源的质量,训练的水准,带兵者是否能够大程度的符合“国防”的需要而不是权力考量。最重要的是全国的生产,人员和交通是否能充分的支持军队的行动。做的最好的是汉武帝,十万汉军即便深入大漠也不需担心,因为后面有漫长而庞大的后勤供应,但是这却并不值得学习,因为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到了两宋情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北方民族不再是忽东忽西的纯游牧民族,他们占据了中原地区的部分农业区,因此也有了和“中国”长相抗衡的基本条件,所以指望一战而溃之已经很不现实。就需要充分发挥中原王朝在人口文化经济及装备的优势并有效地整合为军事优势。
元朝的建立的确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倒车,不应该因为民族关系问题就回避,用种族歧视的政策和简单粗暴的经济资源分配来统治一个从来不从血缘来界定民族成分同时生产活动已经高度精细的中国地区怎可能会不倒推!

生不用封万户侯常恨不识苍井优

级别: 小朋友
注册时间:
2003-10-11
在线时间:
3小时
发帖:
15389
只看该作者 47楼 发表于: 2005-09-08
引用
最初由 dust1978 发布

滑稽的是鼓吹狼,却变成狗了!作者被大大误解了,他是爱国的,批评汉人是为了唤醒汉人,学习二战日本狼!为生存空间,进行圣战!


没看过书照理说我没有发言权

本来不想回帖的,看了这句话实在气不过

汉民族以仁慈宽厚待人为荣,这才是一种真正的,能吸引人的魅力。要全都学作日狼那样的,那顶多只能嚣张一时而已。

按书里说蒙古人都是狼那样的人,几乎成了上帝的选民。最后蒙古的大帝国不还是短短数十年就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弱气状态



级别: 圣骑士
注册时间:
2004-12-17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2477
只看该作者 48楼 发表于: 2005-09-08
上帝的选民,当起来很辛苦的。一旦上帝不爽,就把他们交在敌人手里。即使上帝爽,他们还得在生殖器上挨一刀,作为上帝的烙印。
额外地,很多人认为儒家的思想是仁慈宽厚待人,但是孔子可是明白地说“以直报怨”的,仁慈宽厚也是看对象的。

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总要装出一副了不起的样子跑到我面前指手画脚的,根本不了解别人什么意思,跑进来就横冲直撞,好像谁招他惹他了似的,说的全是废话,何况还是我不认识的人,对这种人我实在做不到54,不喜欢你完全可以别进我的贴别回贴啊,否则就是找骂啊

不过他那么大喊大叫的说实话让我感到很反感

我喜欢以上这些话,保留下来,将来一定会有用的
在要求他人为“赶超”XX做点实事的时候,自己却跑去归化XX,然后以XX的思考方式,为XX张目。对这种出卖灵魂的人(不知道他经常和什么样的人一起把酒言欢,交流经验?),恕我无法有鄙视以外的想法。
显然“爱国前提论”喧嚣尘上了。对持这种论调的人,只要用一句话反击便已足够: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偶然发现,真的有人公开叫嚣“宁当日本狗,不作中国人”。而且这样的狗好象还不只一条。
不论是满清王朝还是蒋家王朝,再怎么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中国人倒也没有一窝蜂地去做了卖国贼,汉奸照样是人人唾骂。如今的社会远远不到那个地步,反倒有人抛出“爱国前提论”来,无非是为他们的汉奸行为找个借口而已。这正说明他们心虚,问心有愧
鉴于理解力没有下限,那我索性说明白一点:在海外学习发展的有很多,企图规划的我一个都没见到。因为你被我发现的时候已经不再企图,你已经规划了。还有别跟孙中山鲁迅比,因为你不配。他们不是日本人的狗,但是你是。你连跟汪精卫比都不配,汪精卫好歹还豁出命去做过侠客,你可能也就做过食客;汪精卫好歹是个行动派,你永远只能是个清谈家。

atkio神教掌门大弟子bestwood
级别: 骑士
注册时间:
2002-10-19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1163
只看该作者 49楼 发表于: 2005-09-08
引用
最初由 西而西克的樱花 发布
作者对于草原生态链的描写是令人称道的...可悲的只是他在立意上完全将将自己的理念毫不掩饰地、赤裸裸地强加给读者




其实很多书的作者都会把自己的意思强加于读者,但实在受不了作者那种自以为捂道的SB言论,因此这书我读到一半左右真的读不下去,好在是跟同学借的。

不过的确有不少人跟风买来看,作者的目的达到了
级别: 侠客
注册时间:
2002-07-21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751
只看该作者 50楼 发表于: 2005-09-08
引用
最初由 霸王哆啦 发布

宋朝的问题很复杂,越说越不得要领。分阶段的说,太祖赵匡胤奉行的是仁治但不是文治,他的确是对武将权力进行过拆解,但不能说他没有远见,五代十国武人为祸的惨象不但是皇帝的宝座可以感受到,士大夫和普通的农民对此都有切身的认识,因此抑制跋扈的军人是全国上下的共识,只是他们已经不知道“势易时移”。赵匡胤从来不和儒生谈什么理啊道啊,反而经常亲自过问缫丝生产官员是否尽职,并对不专业的官员亲自免职。也曾下令斩一颗契丹首者得丝绢二十五匹。至于说为什么最后会是这样的结果……

宋朝的问题的确难解,至少作为后世学者可以从体制、兵员、意识形态等等方面全然以吹毛求疵的角度作出分析……唐、五代乱于武将藩镇,而太祖建国遗言“不斩文人”实为宋朝重文传统一次露骨的肇始及其后艰于拨乱反正的关键……宋之积弱,一在冗官——文官之众非前代可比,俸养之优亦自尧舜以下所无。其时为官者,但求无过,三年一迁,为官20载,虽无建树,食禄皆及三公。而宋代科举取士之数又极多,领土较隋唐剧减而官员十倍于前;又在体制--全国行政单位以道计,每道长官四人,督、宪、漕、帅,而四吏又直属中央,于地方政治多无贡献,且监其财政军演,以抑下为的……再者冗兵无为--宋朝败落非为无兵,而在兵冗无为。北宋禁军数量常居千万以上,而地方不留精兵,无以自保。禁军机动里差,又因给养优厚,地痞恶丐无不投军。尝言禁军“饭食衣裹皆有从人,己所不为”,可见其优厚而失训练之笃。太祖为免无为,立律,凡禁军戍边,三年一迁,然而此举在以后非但不能改善,反而在治世图增耗费,不异于无功征战。官兵又有三年大赏之例……综上,宋朝廷岁入虽丰然永不及支出,每况愈下而有积弱,军队虚耗无实,甲胄兵器封存不葺,历败不足怪……

从小就很忧郁,常常在别人家里造箭塔。。。
级别: 版主
注册时间:
2002-10-25
在线时间:
250小时
发帖:
25182
只看该作者 51楼 发表于: 2005-09-08
引用
最初由 wangweixp84 发布

宋朝的问题的确难解,至少作为后世学者可以从体制、兵员、意识形态等等方面全然以吹毛求疵的角度作出分析……唐、五代乱于武将藩镇,而太祖建国遗言“不斩文人”实为宋朝重文传统一次露骨的肇始及其后艰于拨乱反正的关键……宋之积弱,一在冗官——文官之众非前代可比,俸养之优亦自尧舜以下所无。其时为官者,但求无过,三年一迁,为官20载,虽无建树,食禄皆及三公。而宋代科举取士之数又极多,领土较隋唐剧减而官员十倍于前;又在体制--全国行政单位以道计,每道长官四人,督、宪、漕、帅,而四吏又直属中央,于地方政治多无贡献,且监其财政军演,以抑下为的……再者冗兵无为--宋朝败落非为无兵,而在兵冗无为。北宋禁军数量常居千万以上,而地方不留精兵,无以自保。禁军机动里差,又因给养优厚,地痞恶丐无不投军。尝言禁军“饭食衣裹皆有从人,己所不为”,可见其优厚而失训练之笃。太祖为免无为,立律,凡禁军戍边,三年一迁,然而此举在以后非但不能改善,反而在治世图增耗费,不异于无功征战。官兵又有三年大赏之例……综上,宋朝廷岁入虽丰然永不及支出,每况愈下而有积弱,军队虚耗无实,甲胄兵器封存不葺,历败不足怪……

白居易供御史职年俸不过三万,至宋代不过县令水准。皇帝厚待士大夫,士大夫便携书生意气祸乱庙堂,或结党而争或搏击云霄忘却人间之苦。司马法云,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宋军带甲百万武备严整非诸胡可较长短,太宗光义两伐契丹,仁宗朝修武经总要详历武具兵甲之细要工事,神宗朝守城志要一书颁行天下以明北疆之重,至徽钦二帝止,不可谓全无武事之念,亦难一概以重文轻武而论。然天下持戟之士虽众,精锐尽守御前,厢军虽守河北,唯老弱病残可遣。武人为世所鄙,富贵无所期冀,良家子弟宁十年寒窗而绝刀马弓枪之想。诚如足下所言“地痞恶丐无不投军“矣。更戍法者令“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将帅既应时统兵“不敢擅动”旦夕天下有事也无得便宜行事随机应变。

生不用封万户侯常恨不识苍井优

级别: 圣骑士
注册时间:
2003-06-05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2196
只看该作者 52楼 发表于: 2005-09-09
看过了,诚如楼主所述,说教过于露骨以至可笑……另人很是失望

心如止水,无欲则刚。
级别: 风云使者
注册时间:
2002-10-31
在线时间:
38小时
发帖:
7125
只看该作者 53楼 发表于: 2005-09-09
爆笑
早听说过此书
但没想到如此好笑
幸亏没去看

今生今世决不繁殖电鳗,决不做大马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