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最初由 黄昏黄昏 发布
虽然我不太明白小昴贴的那段简介和LS的角色塑造有什么关系,而且我也不看电影和SF……
不过还是有个问题想问问清楚。
山上投掷石子的确实是“不知名的什么人”么?“永远”一词并非比喻而是确切的量词么?如果答案是确定的话,那么马沙老人所行的便根本不是什么苦旅,而仅仅是一个模仿苦旅的宗教仪式,宗教表演罢了。
反过来说,既然这一简单至极行为足以支撑起一个宗教,那么它也必然是一场表演。
既然如此,即便那机器人看出仪式的布景是人造物,那又如何?仪式罢了,舞台罢了,对于一场表演来说,这些根本是无关紧要的东西吧?
那段其实只是个引子,我本来想扯到神不会沉默里的Mir理论再论证LS人物真实性的,嘛算了,不兜圈子了
你说得对,那宗教只是场表演,只不过因为有了力回馈系统以及全球教徒拟似体验“融合”,使得它超越了表演性质。男主角最后一次进入“融合”时向马沙老人提出是否该杀机器人的质疑时,老人是这么回答的
我现在自身难保,哪能帮得了你什么。我有我的问题,你也有你的问题,这些都是一定得面对无法逃避的
其实就是男主角自己的心声。原作对马沙教事件就交代到这里,留给读者判断。
我引用这个其实想说——真实,尤其在这个现代社会里的真实,只是自欺欺人的过程
听起来好像挺宏大的命题,但我想说的是小的方面,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identity的地方。在这个现代社会里,人一出生就身陷国家机器的漩涡里,小学、中学、大学、社会人……一整套人生计划已有人为你铺陈,“特别的人”已经不可能存在。一个人想突出自己的identity,只能通过什么?就是选择。
选择听这个人的歌,鄙夷另一个歌手,选择接受一种文化,鄙视另一种文化……听起来好像处心积虑,但其实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做着这种选择,用细节、用信息来武装自己,竭力在同一化的大潮中树立自己的identity。虽然这种“自我”脆弱不堪,一吹即倒,但我们依然乐此不彼。LS的脑残方就是一个典型
她明知道自己只是个宅,毕业后搞不好就变成家里蹲,而绝不会变成团长,但她没有放弃过“成为”团长的尝试,并且把这种无益的努力show给身边的人(maid咖啡里的人)与他们分享,实现了一种小范围内的“融合”,享受刹那间成为团长的乐趣。
镜、司、美雪也一样,她们可以不那么神经质不那么懒散不那么寻根问底,但就是这些已经渗透到日常的小习惯,确立了自己的identity。这点其实真实中的日本人也很注重,日语里的一句“らしくない”在中文里竟找不到相同的常用语,就是对“identity危机”开始异常敏感的日本人的真实写照。
所以说,脑残星实在是一部好片,虽然打广告的行为无法否认,但它至少与我“角色是由信息组成”的美学相符,也是对后现代青春小说主题的一个无形中的反映。
(以上纯属电波不会雷同无从巧合[/TX] )
ps.070781,6438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