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思想或主义,甚至宗教教义都是随着时代、环境的改变而被后人任意修改的。
儒家思想从汉代就已经开始被后人逐步改得面目全非,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愿意是:君要像个君,臣才能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才能像个子;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所以“原初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实际上把君臣关系看成一种契约,君不君则臣也就可以不臣。
不过这句话经过后人的特别关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就变成:君就是君,臣就是臣,父就是父,子就是子。后面的潜台词是各有位置,不可改变。有些人甚至认为:“按儒家理论,每一个人出生后,其社会地位就已自然形成,并且终生不得逾越,否则便是不仁非礼,甚至是犯上作乱。”这就与“血统论”、“出身论”画上了等号。
其实这种修改是相当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可以说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是超稳定的。当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