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bs.popgo.net/bbs/showthread.php?s=&postid=16683574#post16683574在某贴回帖里的讨论,打了那么多字,不如另开贴吧
quote:
--------------------------------------------------------------------------------
最初由 黄昏黄昏 发布
虽然我不太明白小昴贴的那段简介和LS的角色塑造有什么关系,而且我也不看电影和SF……
不过还是有个问题想问问清楚。
山上投掷石子的确实是“不知名的什么人”么?“永远”一词并非比喻而是确切的量词么?如果答案是确定的话,那么马沙老人所行的便根本不是什么苦旅,而仅仅是一个模仿苦旅的宗教仪式,宗教表演罢了。
反过来说,既然这一简单至极行为足以支撑起一个宗教,那么它也必然是一场表演。
既然如此,即便那机器人看出仪式的布景是人造物,那又如何?仪式罢了,舞台罢了,对于一场表演来说,这些根本是无关紧要的东西吧?
--------------------------------------------------------------------------------
那段其实只是个引子,我本来想扯到神不会沉默里的Mir理论再论证LS人物真实性的,嘛算了,不兜圈子了
你说得对,那宗教只是场表演,只不过因为有了力回馈系统以及全球教徒拟似体验“融合”,使得它超越了表演性质。男主角最后一次进入“融合”时向马沙老人提出是否该杀机器人的质疑时,老人是这么回答的
我现在自身难保,哪能帮得了你什么。我有我的问题,你也有你的问题,这些都是一定得面对无法逃避的
其实就是男主角自己的心声。原作对马沙教事件就交代到这里,留给读者判断。
我引用这个其实想说——真实,尤其在这个现代社会里的真实,只是自欺欺人的过程
听起来好像挺宏大的命题,但我想说的是小的方面,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identity的地方。在这个现代社会里,人一出生就身陷国家机器的漩涡里,小学、中学、大学、社会人……一整套人生计划已有人为你铺陈,“特别的人”已经不可能存在。一个人想突出自己的identity,只能通过什么?就是选择。
选择听这个人的歌,鄙夷另一个歌手,选择接受一种文化,鄙视另一种文化……听起来好像处心积虑,但其实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做着这种选择,用细节、用信息来武装自己,竭力在同一化的大潮中树立自己的identity。虽然这种“自我”脆弱不堪,一吹即倒,但我们依然乐此不彼。LS的脑残方就是一个典型
她明知道自己只是个宅,毕业后搞不好就变成家里蹲,而绝不会变成团长,但她没有放弃过“成为”团长的尝试,并且把这种无益的努力show给身边的人(maid咖啡里的人)与他们分享,实现了一种小范围内的“融合”,享受刹那间成为团长的乐趣。
镜、司、美雪也一样,她们可以不那么神经质不那么懒散不那么寻根问底,但就是这些已经渗透到日常的小习惯,确立了自己的identity。这点其实真实中的日本人也很注重,日语里的一句“らしくない”在中文里竟找不到相同的常用语,就是对“identity危机”开始异常敏感的日本人的真实写照。
所以说,脑残星实在是一部好片,虽然打广告的行为无法否认,但它至少与我“角色是由信息组成”的美学相符,也是对后现代青春小说主题的一个无形中的反映。
(以上纯属电波不会雷同无从巧合 )
quote:
--------------------------------------------------------------------------------
最初由 黄昏黄昏 发布
咄,我的意思是……
就好比說,我們玩一個VR的游戲,有些人隨便玩玩,也有些人將其視為第二生命,另一個世界。突然某一天有人大肆宣傳此游戲在某某地點某某時段會出現貼圖錯誤,你會對此如何反應?誠然,對于當下注意到這件事的玩家來說,這勢必會影響到他進行游戲的心情和體驗虛擬真實的感受。但是“對體驗VR造成妨礙”這件事情會對游戲本身的銷量造成極大的影響么?我想不會,因為體驗虛擬真實,只是游戲的一小部分。
同理,我們看歌劇的時候不會在意舞臺的粗糙,卻會在角色的臺詞“是否優雅而富于文采”的問題上糾纏不休;我們看SF的時候不會因為世界觀設定的天馬行空而心生不滿,卻會因為角色所采取的行動不合乎當下環境和自身性格而大發雷霆。
這就是我的疑問所在,一個常人注意不到、不會去注意的視覺BUG,為什么會成為信仰崩潰的導火索?
回到Lucky Star。
真的要說的話,這本漫畫里脫離常理的地方并不多,基本上都是在常識的懸崖上打擦邊球,不過合理也不等于有真實感便是了。
我眼中的腦殘星,其中的角色無一不可明確地被分類而且她們的所行也絕不會超出被貼上的標簽(不真實感一),萌屬性毫無重疊(不真實感二),
你看見的是拼命向身處的環境遞送信息以確立自己的存在,我看見的卻只是毫無新意的宅蘿莉屬性表現之一,你看見的是眾角色接受與常人有異的信息刻意特化自身的identity,我卻覺得這只是galge式的無條件主角服從。
這還真是沒法和諧。
而且不敬點說,我覺得你在這東西上有點腦內成像,想太多。
順便提一下,搞笑成分濃厚的作品里我認為最有真實感的是久米田的作品和FLCL。
--------------------------------------------------------------------------------
呵呵,我也觉得自己扯,那说正经的,说细节吧。
吃饭时的一点小习惯,考试前突然很想打扫,挤公车、地铁时的抢位心态,这些相信每一个人都经历过但没留在记忆里的小事,却在某些时候(现实中遇到失落的事、风雨欲来的傍晚之类)突然想起,暗暗偷笑——这种事你经历过没?我就经历过。
这些,就是见证岁月在你身边流逝的小小痕迹,能够在忙得团团转的空余想起这种无关紧要的琐碎地方,就说明你长大了,一往无前地将自己投入到某种事物的日子过去了……而LS的制作方巧妙地将这种Nostalgia用萌萌女子高生作为载体表现出来,这就造就了两个年龄层的两种欣赏视角。真正对LS有爱的,应该是25岁左右刚出社会的那群人。
《红发安妮》里面的安妮为什么一张机关枪嘴永远说不停?那些全是电波发言?no~no~no,仔细看看吧,那全是对身边仅有的一个小世界竭尽全力的观察、吸收,并尽最大可能地用想象力去进行扩充的,这么一个脑神经在不经意之间全力运转的产物。这是生活在石屎森林中的绝大多数现代孩子不具备的宝物。所以LS的四人组在我眼中,就是活脱脱的四个现代版安妮。
复数的女孩子是一种很神奇的生物圈(我中学时喜欢华语POP跟女生混得多,当翻译时也是呆在一群女生中间,观察的机会比较多),有着天生对信息,而且是对微观型信息的敏锐触角,并且毫不保留地将吸收的信息跟身边的人倾泻、交流、融合。跟一口气沉入某个特定事物,立即造就“低手免进”结界,并且很容易进入夸大妄想怪圈的男性圈子截然不同。能写出这种自然生态,LS的剧本们真的很了不起,这才是真真切切的“剧本思维”,《听到涛声》就是用剧本思维写就的小说,所以魅力长存,反过来很多国产电影塑造人物一塌糊涂就是缺了这种思维。
久米田我很喜欢,FLCL也喜欢,可你说真实感?あんた、ギャグで言ってるつもりだろ?
欢迎电波、脑残、怪蜀、萌控人士参与: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