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说来,在后宫题材的动漫中,《青出于蓝》是一部相对平庸的后宫型动漫。亮点并不多。
首先是里面的几个“萌”角色形象不够丰满也不够典型。比如:御姐:神乐崎•雅;千金小姐:繭;运动型少女:蒂娜;制服派:妙子;以及一个小丫头:千夏。这几个“萌”角色说实在的塑造的不够传神,出彩点很少。还不如一些H游戏做的好呢,哈哈。可以说属于看了第一眼绝对没欲望看第二眼的动漫。
然而,“樱庭葵”却实在出色,弥补了上边的一切,给了我收藏《青出于蓝》的充要理由。
这是一个专注于爱情的女孩子,也可以说是所有男孩子梦寐以求的最完美的妻子。如果套句“taburiss㊣”兄弟的评语——“闷骚小色女”,哈哈,简直是极品中的极品啊。
当然,直接说“葵”是“闷骚小色女”是没有深度的,也是对“葵”的所代表的“什么是爱”的一种亵渎。如果我们再深入分析下因何而色,那么,“葵”所代表的那种坚定的爱情信念,才真正光芒四射。
我们先说说“葵”的爱情观:从幼时起,“葵”感动于“薰”的温柔和体贴,以及那种纯净的贴心。进而获知婚约,并坚守这份约定与信念。我们看到“葵”为了这份爱情的信念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礼仪、烹调、家政……一切的一切。以一个千金大小姐的身份,纵然再苦再累也因为是为了心中的那个人而毫无怨言。
实际上,女孩子通常都有一份坚执,她们往往会坚执于自己的那份信念。纵使嫁给了一个不合适的人,也会努力坚执于自己的对于爱情的信念的那份坚执,并说服自己,坚执于自己的坚执。呵呵,这是题外话了。
我们在长达24集的时间里看到“葵”为了自己喜欢的那个人,迈出自己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的脚步。纵然是羞涩的、是畏惧的,但最后终究是坚定地走向了自己的目标与幸福。
而现实中的爱情呢?爱情的赝本却有万万千千。为何而多?房子、汽车、权力、金钱一个个附加因素不断搅和着、混肴着。
说句不好听的:现在普通民众的爱情观其实仍然是一种生物本能。例如动物界的母狮子都是优先考虑雄壮的公狮子。这里面没有一点花巧,目的只有一个,自己能够生存安全与舒适,自己的后代能够更健康、更安全的延续。对公狮子而言,美丽的母狮子也同样意味着没有寄生虫,健康,生育力强,环境基因好,仍然是适合下一代的延续考虑。再说的客观点,大家喜欢胸大臀翘的女孩子的原因是什么?剥离种种文明的痕迹,说的直白些,就是因为这两样使她们更适合下一代的生育与成长。这才是我们审美意识最深处的颤抖。
文明的产生是伟大的。它的伟大在于:它一个最基本的功能是保护弱者的。但它又不能完全摆脱生物本能,因此,才有如此多形形色色、千千万万种爱情。房子、汽车、权力、金钱哪一样不意味着自己能够安全与舒适?自己的后代能够更健康、更安全的延续?人类的文明在发展,却不知,这本原的思想其实仍然在起绝对作用。生物的本能不以文明的一些发展就断然被截断。
爱情的产生来自对方的让你感动与所追求的一面。爱情的成长在于两个人共同的呵护与创造。爱情的消逝是因为忘却了曾经的感动,浮躁的产生,永生的欲望的自私。
因此,我并不鄙视那些愿嫁有钱人的女孩子、男孩子,我只鄙视一种人:以爱之借口,伤他人之心。
“樱庭葵”——一个我不得不尊重的有着坚定信念和爱情创造力的坚强的女孩子。
接下来,我们说说《青出于蓝》中的中国文化。按照影片时间顺序是:和服、七夕、归省、中秋。我们倒着来一个一个来分析下。
中秋:中秋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重要性仅次于春节。在现代史之前的古代,中秋节其意义是团圆,赏月反而次之。在中秋节这一晚,它的整体意义其实是:执丰收后的喜悦,以赏月吟诗的浪漫,陪护着一家人温馨的团圆。
遗憾的是,随着中国城市发展的喧哗与浮躁,中秋节这一最具中国浪漫家乐的节日被浮躁的、奴化的、崇洋的国人越来越淡然和遗弃。
“归省”:《青出于蓝》第22话的标题是“归省”,FREEWIND的翻译是“回家”。其实,这个解释是不准确的、也是不恰当的。它至少欠缺一点感情。
“归省”本身是汉语中的词。意思不仅仅是回家,它还包含着见父母的意思,并以后者为重。因此,本话中“薰”带“葵”见母亲,使用“归省”具有特殊的见证意味与融为一家的意思。
“七夕”:说起2月14号,我想80年代后生的年轻人绝对耳捻能详——不就是“情人节”吗?可是说起“七夕”,80年代后生的年轻人未必知道多少,也许“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反而更能反应过来。但,“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古称七夕)就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是属于我们中国的情人节。
说起“七夕”,它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恋爱故事—一年一度七月七,牛郎织女会天河。也因此有人称七月七日为中国的情人节。
日本也过“七夕”节!进入七月以来,君不见东京的街头巷尾,公园学校,还有人家的院子里,甚至车站,甚至学校的食堂里都竖起了翠竹,上面挂满了写着心愿的彩条,这就是现代日本“七夕”节的主要内容—“星に龛いを”(星祭)。
牛郎星,织女星,是和星星有关的一个节日。这没错,可为什么又是个祈愿的节日呢?而且你看那彩条上不一定只许情缘之愿,升学,恋爱,健康,和平,还有人“愿酸雨降到白宫的屋顶上” !这到底是个什么节?
原来,日本的“七夕”节主要是传承了中国古代的“七夕”祈愿之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了,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向星星祈愿节。但为什么要将心愿系于竹枝呢?据说是因为神灵易依身于翠竹。是啊,谁不希望神仙显灵让人的梦想成真呢?
中国的民俗在日本得到继承和发展,而现代中国人自己却几乎快忘光了!幸亏著名黄梅戏《天仙配》让我们将牛郎和织女留在了记忆中,避免了把“七夕”节的存在也忘却的悲剧发生。
“七夕”在中国可追溯到远古,最早记录于《诗经》。它也被称为“乞巧节”,“少女节”。因为这一天晚上女儿们要以瓜果拜天,乞求针织女红的技巧,同时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大约奈良时代,这一民间传统传入日本。著名的民俗学家折口信夫说,这一大陆风俗的传入结合棚机女(读:たなばたっめ)与水神圣婚等日本古代民间传说而成为日本五大节日之一的“七夕”节。
现代日本的“七夕”节的庆祝方式(即以写了祝愿的彩条系于竹梢),大约始于江户时代,后被各地活用,形成了庆祝期间,华丽程度等都不尽相同的各种地方特色。从期间看,一般关东在西历七月七,而关西则过农历,即西历八月七左右。据说,这种时间上的差别源于续之而来的“お盆”时节的关东关西之别,因此,也可以说“七夕”节被看作是盛大的盂兰盆节的前奏。
最豪华的“七夕”节要数“仙台七夕まつり”。其间,手工编织许多巨大七彩灯塔,置于会场。据说一只灯塔重可达80公斤。看来,当地人祈愿之心甚诚。仙台“七夕”节于八月5,6,7三日连续喜庆,并辅以1万2千发的焰火点缀夏日的夜空,可动员200万以上的游客。这样,仙台“七夕”节也十足成了当地的“招财进宝”节了。并且,这一盛况构成了有名的“东北三大祭り”的终章。
东京一带,数江户时代祈愿买卖昌盛的“七夕”节有名。据说当时竹枝上挂着的都是算盘,账本,钱箱和酒壶之类的象征物。想象这一图景,真让人忍俊不禁! 没有人会置疑2月14号的情人节的浪漫,但肯定会有人说“七夕”的土气。这就是百年奴化挨打思想所产生的崇洋思想后遗症。纵使我不想,但我还是难过不幸地看到了这一幕:
日本人发扬了中国的七夕,赋给它更多的精致和浪漫。中国的孩子却反而从日本那里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精致和浪漫,更甚者也许他们还不知道“七夕”是中国的特有的名词,反而会以为是来自日本的“水濯日”呢。说他们哈日?我们自己都没有为自己的祖国做出什么,我们没有更多的资格和立场。
最后我们说下“和服”:
现在好多女孩子包括男孩子都喜欢和服,女孩子觉得“和服”很华丽而别致,男孩子则觉得“和服”温婉可人、楚楚动人。可是他们又有多少人知道“和服”其实改自我们中国唐代服饰?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民族服装,因为日本人口中的90%以上,都属于“大和”民族,故取其名,在日语中,它又叫做"着物"。和服除了保暖、护体外,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女性和服色彩艳丽,式样美观,腰部还配有漂亮的宽幅带子,简直就是一种艺术品。和服在今天仍是日本人的最爱,无论是在节日庆典、毕业典礼、婚礼、葬礼或是在庆祝儿童的"七五三"等重大场合之上,随处可见身着传统和服的人们。
和服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左右,据《魏志•倭人传》中记载:“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这便是和服的雏形了。大和时代,倭王曾三次派遣使节前往中国,带回大批汉织,吴织以及擅长纺织、缝纫技术的工匠,而东渡扶桑的中国移民中也大多是文人和手工艺者,他们将中国的服饰风格传入日本。奈良时代(公元718年)日本遣唐使团来到中国,受到唐王的接见,获赠大量朝服。这批服饰光彩夺目,在日本大受欢迎,当时日本朝中的文武百官均羡慕不已。次年,天皇下令,日本举国上下全穿模仿隋唐式样的服装。到了14世纪的室町时代,按照日本的传统习惯和审美情趣,带有隋唐服装特色的服装逐渐演变并最终定型,在其后600多年中再没有较大的变动。至于腰包则是日本妇女受到基督教传教士穿长袍系腰带的影响,而创造出来的,开始腰包在前面,后来移到了后面。” 即使不说那么远,在70年前的上海时代,最能突出女性曲线美与气质美的旗袍,终于还是没能在今天档住韩流。是旗袍落后了吗?和服的历史不比旗袍短。说女子汉服繁复不合现代生活节奏,还算情有可原,但旗袍自80年代后就基本不见艺术发展。
遇到节日,又有几人会穿我们自己的民族服装?更罔论汉服了。这就需要我们的反思了。当然也不要指望我穿男子汉服了,实在不好用^0^
我真纳闷了,为什么七夕、和服在日本人手中就可以发扬广大,而我们中国就连继承都做不到呢?我想也许是我们缺少象“葵”这样有着坚执信念及自我创造与追求的女孩子吧。嘿嘿,别急着砸我西红柿,当然,我们也需要更多象“葵”这样的男孩子。 我喜欢《葫芦兄弟》,喜欢《那咤闹海》,也看到了上海声像出版社为“李欣欣”定做的动漫短片——“幻想”:我喜欢它的庞大战争的背景,婉转、坚韧的配歌,我期望着这个故事能发展出《高达》般的灿烂。我很高兴的看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日本人手中的《青出于蓝》得以闪亮,但我更期待更多中国思想的崛起与领先。
《青出于蓝》——一部和风细气却又不失温婉柔韧,给人以思考与沉淀的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