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多月前接触到《百亿之昼、千亿之夜》的。当时从网上拖了一包日本小说杰作集,就在其中看见了「百億の昼と千億の夜」。
以前我肯定在动漫杂志上见过“百亿昼千亿夜”这个名字,因此有少许印象;于是就点开看了
然后,立刻就被深深地迷住了。
写得太美了。那是一种极为宏大、壮阔、典雅、华丽的文笔。而且,它所表达的意义也令人深深着迷。
——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这本书的内涵;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就仿佛是在夜晚仰望满天的星辰时所感受到的,宇宙的广阔和人类的渺小。
《百亿之昼、千亿之夜》的科幻基础,是宇宙的热寂;也就是说,宇宙总有一天会走向消亡,世间万物在生存的时候就被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序章是三叶虫的灭亡。(第一章是引子),第二章以柏拉图(奥利欧涅)为主角,以现实世界希腊的衰颓与虚构的亚特兰蒂斯的毁灭对比,引申到希腊精神所代表的西方文明的没落;第三章的主角是悉达多,以现实世界释迦国的衰颓与虚构的兜率天的破灭对比,一直讲到以弥勒信仰和来世思想为代表的东方文明的没落。第四章发生在耶稣时代的耶路撒冷,以彼拉多的视角,看见现实世界罗马的衰退、以罗马为代表的世界帝国梦的破灭,和西方文明的另一个支柱,基督教精神的无望。
但是,我必须强调,虽然这本书以宇宙的破灭为背景,但它的精神决不是绝望、颓废、退缩不前的。占全书篇幅一半的前面四章,全都是铺垫,柏拉图(奥利欧涅)、悉达多、阿修罗王这三个人,都不甘屈服于毁灭的命运,想起而抗争,找到超越之路;这是奥利欧涅的反抗、是悉达多的探寻,是阿修罗王那持续了四亿年之久的战争;这本书里根本没有西方的“上帝”这样一个全知全能、绝对不可侵犯的概念,书里的“绝对者”是叫做“死”的存在,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象征意义。书的后半段故事,表面是奥利欧涅、悉达多、阿修罗王与弥勒、耶稣这样的“死”的使者争斗,但其中包含的,无非就是“死”——毁灭的命运和人类内心深处不愿屈服于这种命运的斗争。这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加上作者那华美的文笔,遂成就了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它不仅是光濑龙本人最优秀的杰作,在日本科幻小说里,恐怕也只有小松左京的《在无尽长流的尽头》才能与之比肩。
我已经打算把这本书翻译出来了,所以就买了原版小说,顺便也买了萩尾望都的漫画。
将这样一部宏大、抽象的作品用漫画表现出来,本身就是一项极困难的工作。但是,萩尾望都的水平的确是强。她只是稍微改变了原作的叙述顺序,并将之改造得更适合一般读者的口味;被改得最厉害的是犹大,原作里犹大是耶路撒冷的一个天文学者。不过考虑到漫画的起承转合,这样的改变也可以理解。至少,这个故事是被她讲得很好,而且原作中的那种气氛也能时时体现在书里,比如亚特兰蒂斯宫廷会议那一段。以一部改编作品来说,这已经是可以满意,并且在水准之上了。(我个人稍微有点不满的是,阿修罗王被画得跟哪吒似的…… - -)
不过,话说回来,原作所表达的这个意义,在漫画里能体现出多少呢?漫画虽然相当忠实于原著,但也不可避免地要删去原作中长大的叙述部分(整个序章和第一章基本上全删了)。当然,最后在漫画里表现出的,看过原作的人都能完全理解;但没看过原作的人呢?这我就不能不怀疑了。我买的是原版,不知道台版在翻译之后还能留下多少文字的韵味,尤其是相当于原作七、八两章的部分,不得不描画得非常抽象,而这两章里点题的意义,在漫画里又表现出了多少呢。我并不是在批评漫画;改编漫画,没有比萩尾望都更适合的人了,但是,漫画毕竟不能等同于小说。
说到这,我不由得想起,在网上随便搜了搜关于这部漫画的评论,放眼望去尽是“佛教的精神……”“转世轮回……”“萩尾望都巧妙地把不同宗教结合在一起……”,实在看得我哭笑不得。不管是小说和漫画,跟转世轮回根本就
有个蛋的关系,至于佛教和基督教,也只是借用了它们的一些概念而已。与其说《百亿之昼、千亿之夜》的精神是宗教的,不如说它是
反宗教的;首先基督徒肯定不会高兴(老实说我真没见过有把耶稣写得这么猥琐的),佛教徒也不一定会高兴,因为在这里,悉达多是一个纯粹的人,完全谈不上什么佛祖。而拿这部作品来评判萩尾望都的精神,就
更是一个笑话。
这是小说最后的结尾(我译的):
引用
潮涨、潮落。
潮涨、潮落。
潮落潮涨的波浪涌动的声音,在多少亿年、近乎永恒的时间中,一直不变地响在这个世界上。
一刻不停。无论是在风暴吹打的早晨,还是在平静无风的黄昏。这个蔚蓝的世界永远这样平稳地涌动着,响动着。
潮涨、潮落。
潮涨、潮落。
潮落潮涨的大海。千亿的星辰辉耀在波涛之上,又在黎明的微光中沉入广漠无垠的大海尽头。
潮涨、潮落。
潮涨、潮落。
潮落潮涨、层叠起伏的波浪之上,时间不慌不忙地流逝而过。
迎来夜晚,迎来白天,然后又迎来夜晚。
啊,那几千亿的白天和夜晚。
阿修罗王想回到那个地方。
那里的平和与宁静,无论何时都那样令人怀念。
但是,已经没有任何退路;百亿、千亿的日月,正展现在阿修罗王的面前。
超越之路究竟在哪里呢?直到作品的最后,也没有给出答案,甚至“死”也根本没出现过。作者暗示,这个宇宙不过是更加高级的存在的一个实验品而已;但是,超越了这个宇宙,外面又是什么呢?外面的外面又是什么呢?……也许,一切都只是无比庞大的流转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死”,包括所谓的超越之路。作者时时把这个庞大的世界与大海相比,大海是无情的、无意识的、永恒的,人类的存在与它相比,更是沧海一粟;但即使如此,也要继续追寻下去。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我想,《百亿之昼、千亿之夜》的最大意义,也就在于此吧。
书
http://i2.turboimagehost.com/b/172276/DSCF0082.JPG我正在翻译这本书
在云中发了试译的部分片段,声望够的可以去看一下
http://www.cloudc.org/cgi-bin/bbs/topic.cgi?id=ac&topicID=2006102814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