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最初由 堕天使之翼 发布
倭寇弓硬矢利、近人而发,刀身长而刃利、使用熟练,又以杀人、劫财、强盗为武士特性,凶狠残暴,故此战斗力很强。在战场上,明军往往望而生畏,不战而逃。
倭寇每人必配三把刀:一长刀,又叫配刀;长刀上又配一小刀,以便杂用;另配有一刺刀,分为两种,长约一尺左右的叫解手刀,长一尺余的叫急拔刀。
日人称上等刀为上库刀,是将名匠锁在库中,不限岁月,殚精竭智而制成;称次等刀为备前刀,有血槽,刀上刻有龙、神等图案,柄上刻名,外形很美观。
主力大多是海盗,浪人.铁炮可能有很多吗?
倭寇战斗方式:
1、 行军时,倭寇往往三十人结成一队,也有的四、五人或二、三人结成一队,队与队之间相距一至二里;领队人挥舞百脚旗,以最强悍的武士为前锋和后卫,中间强弱相杂,鱼贯而行,形成了长蛇阵,整个队伍可延绵数十里,不容易被包围。遇有敌情,即以海螺为号,聚拢互相救援
2、 布阵时,倭寇队形四分五裂,但经常是背向太阳,东一处西一处,往往能够包围明军。与明军对垒则先派出一、二人在阵前跳跃蹲伏,极尽挑衅之能事,使明军乱放箭支、火器;待明军箭支、火器耗尽之后再开始进攻;抑或以逸待劳,待明军运动后再行进攻。进攻时,以善于使刀者在前冲锋,并以俘获的妇女老幼为先锋,使明军眼花缭乱,然后挥刀上晃下砍,击杀明军;或列蝴蝶阵,挥舞本国扇子为号,一人挥扇,众皆挥舞长刀,刀光闪闪,乘明军被刀光晃住眼睛之际,即行劈砍,致使明军往往失败。倭寇在吃了败仗时,即仍掉抢来的妇女财帛,在明军争抢时,乘机逃跑。
3、 倭寇特别善于行诡计,或乔装打扮成农民、市民等以施突袭,或以假示真、声东击西,等等不一而足。
我说,这个帖子早被人驳过了,我就不具体地说了。我直接说一下倭寇能够造成危害的几个重要的因素:
1,明朝严禁私自组织部队,不允许各地私自武装。所以一旦倭寇来了只能上报等军队来,往往部队来了,倭寇闪人了(这点是很是少有人提到的,其实俞大猷就曾经指出明军不该追着倭寇跑)。而地方抗倭基本不被朝廷支持,原因也正是在此。
2,明朝对地方武器有极严格的管制,事实上直到戚继光在抗倭中威名大震时,部队用的火器还只是鸟铳。早期的主力兵器甚至是狼筅、藤牌、长枪、镋钯。在戚继光发明虎蹲炮后,这一现象有所好转。不过这些和神机营的火器相比,不用我说你也能想象差别多大。
3,由于上提到的第1条原因,早期明朝的抗倭队伍都是农民或矿工组成的(别吃惊,戚继光自己的戚家军最早就是这样组成的),战斗力自然比不上职业海盗的倭寇。事实上,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不少倭寇甚至是职业军人,比如攻破兴化的那一批和后来仙游的那一批就是。了解了这点,就不用问倭寇的铁炮是从哪来的了。
4,军纪不严,这是恐怕是最重要的一点。比如一个倭寇的头颅,当时明朝给三十多两银子,由此甚至导致了各自抢功,甚至为枪一个头颅而自相残杀的事情。当初的卫所军经常发生这样的事。为此戚继光使用了由于谦最早提出的在军法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连坐法”。这还被他带到了守辽中,李成梁也使用此法。
5,我实在很不想提到这一点:“今之倭寇,动记数万,而其实出于日本者不下数千,其余则皆中国之赤子无赖者入而附之耳。——《筹海图编》”不要让我对此发表什么意见,看到这段我就已经无话可说了……
PS:关于明军将火炮摆在前列的说法,有相当的误传成分。明朝后期(严格来说是正德年间后),太平日子过惯部队开始严重懈怠,尤其骑兵部队的退化极其严重,导致与敌交战一触即溃,根本无力对火器进行保护才是真。这一问题在袁崇焕组建“关宁铁骑”才得以好转。
PS又PS:我家住的地方就是当年戚继光屯兵地之一: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