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最初想削弱日本的经济。1945年底,美国保利委员会的报告建议,美国应把日本的造船厂、化工厂、钢铁厂都拆了,搬到日本曾经占领的那些国家去;美国海军协调委员会的官员甚至主张彻底消灭日本这个民族。二战前,日本的工业化发展迅速,主要是因为它的一套“财阀”制度,把金融与工业结合在一起。1947年,在美国占领下的日本通过了两个法律,名曰《反垄断法》和《反集中法》,目的就是要解散上了黑名单的三百多家日本的财阀集团,彻底削弱日本的经济恢复能力。在第一个战后日本政府的预算中,维持美军在日本开支就占了三分之一。
然而,1946年乔治·凯南从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传回了一封“长电报”,警告美国警惕苏联的扩张,并建议对苏联的扩张倾向进行长期的、耐心的、坚定与警惕的遏制,杜鲁门接受了这一建议,美国的对外政策从二战时与苏联结盟转向了遏制苏联,冷战开始。
此后,杜鲁门政府调整了三方面的政策,使日本的经济迅速得以恢复。首先,美国给了日本15亿美元的援助,为日本经济恢复奠定了基础;其次,美国制定了重组日本经济结构及组织的计划,不再以削弱日本的生产力为目标,而是要促进经济增长;再次,美国率领其盟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军备活动,包括放手让日本发展武器及军事设备。同时,美国放弃了解散日本财阀集团的计划,三井、三菱等日本大型企业集团得以继续生存并迅速发展起来。美国原先设计的清洗右翼军国主义分子的计划也被搁置一旁,在首相吉田茂的领导下,日本形成了由财阀、官僚及保守党构成的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一直延续至今。
日本在东北亚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美国需要在日本维持重要的军事基地,以控制苏联的远东与中国。作为交换,美国对日本产品敞开了市场,美国政府还向美国企业施加压力,让它们取消一些转让给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费或专利费。在此背景下,日本的工业迅速发展了起来。
日本实行了政府严格管理银行的制度,由大藏省明令银行给一些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扶植重点企业。日本的重工业企业、化工企业及轻工业企业先后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得到了银行的融资支持,迅速发展起来。日本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后,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担心日本经济的发展趋势,因为它与日本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此时,由于日本的经济发展迅速,日本政界也出现了一批不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政治人物,《日本可以说不》等公开向美国挑战的书不断出现,美日双方的公众舆论对另一方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美国开始考虑用经济手段整治日本。在不断对日本发起贸易战的同时,美国也与日本政府展开谈判,要求日本开放金融市场,搞金融自由化。
里根上台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放松对金融、银行业的管制,以刺激竞争;另一方面则提高利率,以遏制通货膨胀。由于放松管制,企业投资增加;里根搞垮了工会,使美国工资的增长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外国投资者更羡慕美国企业的投资回报率,纷纷抢购美国企业的股票。美国的国库券等官方债券的利率很高,吸引了大批游资。这一切使得世界的资金都涌向了美国,促使美元升值。80年代中期,美元与日元的汇率达到1美元兑换250日元。美元升值的直接后果就是美国的贸易逆差迅速增加。为了摆脱利率上升、美元升值与贸易赤字剧增的三重烦恼,美国政府于1985年邀请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及日本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到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要求他们集体干预外汇市场,扭转美元升值的势头,并要求西欧与日本各国都采取金融自由化措施。
在纽约广场饭店的谈判中,日本政府做了让步,同意日元升值,同意实行金融自由化,达成了“广场协议”。日元升值后,日本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下降。为了降低成本,日本企业对外投资剧增,日本的银行为了向海外的日资企业提供融资,也加强了海外分支机构。日本政府担心经济萧条,一方面放松货币政策,另一方面放松了对银行业的管制。日元升值使日本银行的资产也跟着上浮,企业在一片宽松的气氛中大举借债,投资设备更新、股市和房地产业。
日本的房地产泡沫迅速腾起,地皮越炒越贵,东京皇宫的地价一度比整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地价还贵。这时候,许多日本企业认为在日本投资房地产价格太贵,还不如到美国去投资。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实行了金融自由化,资本账户开放,企业与个人都可以随意兑换外汇,可以随意到海外投资。于是,日本企业纷纷到美国去买房地产,把美国的房地产泡沫也拱了起来。日元升值后,日本企业家们感到自己的腰包鼓了起来,出手也更加大方。1985年,日本对美国的不动产投资只有18.6亿美元,占其对美投资总额的9.8%;1986年一年内增长了3倍,达到75.3亿美元,占当年直接投资总额的28%;1987年不动产投资增加70%,达到127.7亿美元,占直接投资总额的41.2%;1988年进一步增加30%,达到166亿美元,而且当年日本还在美国购买了130亿美元的公司债券和股票。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购买了美国10%的不动产。在洛杉矶闹市区,几乎一半的房地产落到日本人手里。在一系列的交易中,最著名的是三菱地产公司1989年斥巨资13.73亿美元收购了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14栋办公大楼,拥有洛克菲勒中心约80%股份。坐落在纽约曼哈顿市中心的洛克菲勒中心曾是美国的象征,日本买下了该中心使美国舆论哗然。一些美国报刊称之为“经济珍珠港”,“没有军队的日本已经获得了他们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企图得到的东西――共荣圈”,美国人痛心地大声疾呼,“美利坚被推上了拍卖台”,“日本人有朝一日会成为硅谷和华尔街的雇主”。
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几年,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的房地产业明显供过于求,各大城市满街都挂着房屋租售的广告,各种奢侈的办公室和住宅都空着,租不出去,美国的房地产泡沫随之破灭,美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衰退期。我们都还记得,当克林顿1992年与老布什竞选总统时,人们都普遍看好老布什,因为克林顿只是个没什么名气的州长,而老布什刚打完海湾战争,名声大振。然而,克林顿却因为始终抓着经济问题不放,打中了老布什的痛处,最后赢得了大选。这次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加上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使日本在美国的投资大幅缩水。日本在美国的大量非生产性投资,即在不动产和金融领域的投资均遭到灭顶之灾。据统计,90年代初,日本在美国的投资亏损共达到 7 000 亿美元,大致相当于整个80年代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我们都知道,日本企业大举进攻美国市场时,靠的是日本银行界的支持。现在,日本企业的投资严重亏损,许多当年借的款就成了银行的坏账。就在这时,美国财政部在瑞士巴塞尔的国际结算银行(所谓各国中央银行之央行)的框架内提出建议,要求各国提高商业银行自我资金的比例,美其名曰要减少金融体系的风险。这一建议对美国来说可以起一箭双雕的作用,因为美国的银行自我资金的比例远高于日本银行,通过这一规定,可以打击了日本银行的竞争力。另外,美国急需找到其他购买美国国库券的买主,以弥补它的资财赤字。强迫日本商业银行提高自我资金比例,它们必须购买更多的金融产品,包括美国的国库券。美国的建议在国际结算银行得以通过。根据新的规定,凡从事国际金融业务的银行必须把自有资金的比例保持在8%以上,自有资金比例太低的银行应该勒令停业。日本的银行自有资金比例不高,为了达到国际结算银行规定的标准,不得不加紧回收贷款,减少放贷。信用收缩加深了经济危机,不良资产反而更加膨胀,导致1998年三家日本大银行破产,其他银行更加紧缩信贷,企业没有资金发展,日本经济陷入了全面的通货紧缩。
此后,在20世纪80年代被西方人顶礼膜拜的“日本模式”被同样的西方人鞭笞,日本固有的那种政府、企业与银行之间的紧密联系被形容成“裙带资本主义”的特征。日本经济从此十年一蹶不振,大多日本企业还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