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最初由 maybe49 发布
麻烦您先去搞清楚曲高和寡的含义。晦涩深奥让人费解或者充满内涵这些就免了吧。
对我来说的话,精灵守护者这部片子里有需要细品的东西,粗看是看不出的,片中一个动作出现在该出现的时候,一个小小的表情变化恰好令人心动,一句适时的台词简短而有意蕴,而出色的音乐和画面将这一切化为无可比拟享受。
别的片子未必没有这些,但是这一部格外出色。
好茶,能泡上三遍,第一遍味道并不是最好的。
要从一部作品里得到多少乐趣是个人自由,也有口味的问题。
我没有否认LS的意思,首先我没看我没的说,看了一点漫画没觉得太有意思……
我相信它能让这么多人看得这么开心必有其过人之处,但相信其中多少在于搔对了爱好者的痒。能做到这一点当然也可说是优秀的一方面。
而线圈精守永生之酒,个人认为这一类主观影响要少一些……不过涉及主观了,说谁好,说的也是人,所以也不好讲了。
我真的只是想应援精守而已……:o
不懂不要紧 不懂装懂就可笑了 不懂装懂还指责他人不懂就更令人啼笑皆非了[/TX]
曲高和寡这个成语出自宋玉的《答襄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战国后期楚国文学家宋玉,是伟大诗人屈原的学生,在楚怀王、楚襄王时代,曾做过“文学侍从”一类的官。据说他天资聪敏,相貌漂亮,一张嘴非常厉害,是个诡辩家。
有一次,楚襄王对宋玉说:“听说不少人对你有意见,你是不是有什么品行不端之处?”宋玉听了,并不检讨自己,却答道:“有一个歌唱家,在我们首都(郢都)的中心广场演唱。最先唱的是《下里》、《巴人》,他唱的时候,几千听众都跟着唱了起来;后来他又唱《阳春》、《白雪》,这时,能跟着唱的,却不过几十人。最后,唱更高级的歌曲时,跟唱的就只有几个人了。可见,‘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曲调越高深,能跟随同唱的人就越少)。”
宋玉的这段回答,他还写成了一篇文章,题为《答襄王问》。南北朝梁代的昭明太子萧统选编的《文选》中,曾收集了这篇文章。所说的《下里》、《巴人》,是通俗的民间歌谣,《阳春》、《白雪》,是比较高深的乐曲。宋玉这段话意思是说:因为他的品格高超,所以一般人不了解他,同他合不来。
“曲高和寡”便是从宋玉的“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简化而来。
东汉时的黄琼,孤傲自恃,隐居不仕,“太傅”李固写信劝告他道:“常闻语曰:‘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峣峣,形容高峻;皎皎,形容洁白。高峻的东西容易折损,洁白的东西容易沾污。曲调太高了,赏识者一定不多;名声太大了,实际就难于与之相符。)李固劝告黄琼,不要把自己看得过于清高,这样就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其中“阳春之曲,和者必寡”一语,即为“曲高和寡”。
“曲高和寡”很少用作赞语,一般都用作贬词,形容某些自命不凡的人,空摆架子,脱离实际。
曲调高深,能够欣赏或者同唱的人太少,,因此言“曲高和寡”。高深,一曰高一曰深,高者,高妙雅致,深者,深奥晦涩。咋了,不就是我要表达的意思么,您难道不知道破沟里上欣赏线圈精守或者天元的人数不胜数么,顺手抓上一个不是线圈党就是精守党么?还是我那句话,但凡能有正常智力的人,看懂并欣赏精守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何来的“曲高和寡”?“寡”体现在哪里?莫非阁下觉得但凡票选中得票少于脑残就称得上“寡”?您这对“曲高”的要求也忒低了点吧?:D
至于你所说的“细心品味下能看到很多人家看不到的东西”,这是曲高和寡么,两者八杆子打不到一起去吧。 这不就是我所说的、而被您驳的“充满内涵么”,粗看之下看不出来,只有细心品味才能欣赏到的东西,那不就是名为“内涵”的附加信息么?“一句适时的台词简短而有意蕴”,“意蕴”和“内涵”莫非是反义词?还“充满内涵这些就免了吧。”自打耳光很有意思吗?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