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最初由 韩子 发布
于是我们老师说中国的这种手法无法引人深思,和一些官僚主义的新闻报道喜欢把悲剧粉饰成喜剧是一样的嗯……
他的意思是说读者要先经过大悲、不解,然后才能在精神方面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抛弃一些比较平庸的感情(据他的说法好像家国之情也算在内)直接从心灵、哲学层面来解读这个世界这样。
他还说其实诸子百家的理论尚且做得到这点,往后的学者慢慢就不做这种思考的了,而随着世俗文学的兴盛大家都浮夸了……(不代表我的意见嗯
诸子百家时代儒家文化只是其中一种,而到了后来成为统治者的精神工具以后,老百姓每天接受的是那些文化,所以在该文化传统下成长起来的民间文人也就自然而然的接受那种文化氛围,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具有那样的特色。再者中国的古典文学如小说啦、戏剧之类都是草根文学,也就是说要经历大浪淘沙的筛选,筛选者是劳动人民,符合劳动人民意志的就被流传下来,反之一些就失传了,所以可以大胆的设想,古典文学中很大可能是存在符合西式观念的文学作品,但是因为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希望于是被遗弃了。中国封建时代的劳动人民文化程度不高,接受的渠道主要是评书演义等等,这就导致只有最后有精神寄托的作品得到了发扬,供需互相促进,这样的作品也就成为一种主流。
新文化运动后大量学习西方,于是也就有一些西式类型的风格出现,但是其中任然留有一定儒家文化的痕迹。比如雷雨。
其实我感觉这个老师是现实生活中吃瘪比较多,变得消极于是和西式文化有很大共鸣了。因为他避而不谈西式悲剧中的神意和命运,尤其是古典悲剧中,一个重大的转变就是宿命论悲剧向人性向悲剧的转变,从神的悲剧转向人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