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最初由 leafyii 发布
从物理意义上讲这是错的。一来人眼的感光能力有其极限,太远处的光源由于过于发散就会感知不到了;二来人眼的辨识能力也有其极限,当远处的两样东西重合成一点而无法区分,这种情况也不能说"看见"。一般人能看见的有效距离是由后者决定的
这几个概念并列起来感觉很怪...
望远镜的三个基本指标是放大倍数、入射孔径和视界。
灵敏度和放大倍数×入射孔径正相关
分辨率是指物体细节的极限视角,和放大倍数正相关,且受入射孔径制约。
对于人眼来说,瞳孔决定入射孔径、晶状体决定放大倍数、眼睛的形状和位置决定视界。此外还有两个基本生物属性:视网膜的最小感光强度 视网膜的最小分辨能力。虽然这两个属性是限制能看得多暗/多清楚的真正根源,但对于一般人类来讲是不可调整的常量。
前一句的比喻和后句的逻辑关系有些问题。并且射电望远镜的结论有一个误区,它和光学望远镜一样,是口径越大分辨率越高的。之所以不造超大锅,主要是因为技术上造不出来、且对付长波的时候性价比很低。而望远镜阵列利用波干涉原理轻松解决这些麻烦,在技术层次上整整先进一代,没什么理由不选择它
我想说,你有些会错意了。对射电望远镜而言,一个一公里大的碗和在一公里范围(注意,同样是一公里,也就是说直径其实是相同的)内相应位置摆上N个,在分辨率上的确是相同的。基普·索恩在他的那本著作中有提到过。光学望远镜倒是不能这么做,那个受一些其他的因素制约。
看得多远主要是针对上手就问望远镜能看多远的人而言,真的能否看到则是另一个问题。而且这不属于物理,是生物上的东西(和光感细胞有关)。
顺便提一句,我很反对把视场称为视界,因为视界有另一个意思。实际上望远镜的视场在定义上是“观看物体的范围”。作为望远镜而言,这个指标是比较重要的。但纯粹考虑“看”这个概念而不在乎看的范围(注意不是“看物体”),分辨率还是顶替一下这个概念成为第三点比较好。就光学望远镜而言,分辨率的确和直径有关,一般而言直径越大分辨率越高。但是,这两个同样也不能直接等同。是一个正推和反推的问题。(实际上望远镜的9大指标几乎全部有相互关系,有些甚至干脆是因果关系)。
另外,我们这里谈的是理想状态,实际上刻意忽略了甚至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透过率。当然,因为说的是理想化的,这个概念没加进去。
关于什么才能做到透视,物理定律似乎先天就和透视这一概念有冲突。唯一能真正做到透视的,大概除非是有人能直接“看见”时空曲率,并且大脑能够处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