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最初由 玻璃蔷薇 发布
会这样断章取义地解释“无差别”说明你的确没有好好学过马经,这可是考点呀。
“无差别人类劳动”这个译法本身就容易让人混淆,它指的是没有劳动形式或内容上的差别,英文就好理解多了:homogeneous human labour——同质的人类劳动。
本来亚当斯密提出该概念就是作为价值衡量尺度,所以要强调劳动形式或内容上的无差别,因为铁匠打了一小时铁,抄写员抄写了一小时,花农除了一小时杂草,演员演一小时的戏,是无法互相比较价值的,只有“演一小时的戏”和“演三小时的戏”可以做价值比较,演戏的质量也可以加以比较,而不是你理解的,抄书一小时和拔草一小时具有相等价值,意思完全相反。
当年明月写戚家军火枪走火自爆那段,我没看到,但是“非战场主力”的说法明显不靠谱:火枪火炮是戚家军的标准配备。我前面说过明朝驻军必有10%的编制装备火器,在戚家军的这个比例还要更高,占到总编制的50%以上,而且他还组建了火枪骑兵,创建了车骑营即战车部队,这还不算战场主力?
这是戚继光在自己写的《练兵实纪杂集》里描述的戚家军编制:
车营:战斗兵2048人;军官、杂役、工匠、车夫等1061人;全营官兵共3109人。装备:佛朗机256挺(佛朗机手768人);鸟铳512枝(鸟铳手512人);大将军(重型大口径火炮)8门;以上火器手共1320人,占战斗兵的64.2%;
步营:战斗兵2160人;军官、杂役、工匠等共539人;全营官兵共2699人。装备:鸟铳1080枝(鸟铳手1080人)。火器手共1080人,占战斗兵的50%。其中有216名党耙手,装备火箭共6480支。
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的观点。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出卖的是劳动力价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这无疑是荒谬绝伦的。因为显而易见,一种劳动力的价值是相对确定的,而人们的劳动在事实上却是不确定的。劳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于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于他的智力因素等等。那些构成所谓的劳动力价值的要素内容,至多只是有利于劳动力的形成罢了,而绝不是后者的充要条件。而所谓的劳动力价值实际上是一种在相对较长时期来看的某种劳动的最低价值,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则劳动力就会萎缩。这一见解,马克思实际上是脱胎于他所反对的斯密的三种收入论的。按照马克思的逻辑,那么一个大学生与一个高中生如果从事同一个工作,则工资会相同。试问,世上哪有这样的傻瓜资本家?再说,即使到今天同一间公司,同一个部门的新旧两个员工他们的工资也不一样。又或者在中国银行工作的柜台小姐,一个在上海做,一个在小城市做,她们的工资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马克思在此的分析方法是形而上学的,他没有看到或在分析中忽视了在不同的情况下人们收入的不同,或者看到和注意到了却不了解其本质;他没有看到或忽视了人们的收入决定于社会需要及其实际劳动贡献。
当那些古典政治经济学作家以工资为劳动的价值时,马克思竟然批评说这是基于他们的某种错误。他或者解读他们的劳动的价值其实就是劳动力的价值,或者说他们的认识是错误的。
马克思的这种观点,是为其剩余价值理论服务的。因为雇佣劳动者的工资如果不是劳动力的价值的话,那么所谓的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资本主义生产对他而言就无法解释了,从而,也就没有什么共产主义的理论出现了。换言之,共产主义理论将会因此而无法立足的。
附斯密的三个收入论,也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斯密教条:工资、利润和地租构成价值。